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發佈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指出,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需要引起重視。報告指出,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與父母的關係更差。報告認為,青春期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極容易出現疑惑、叛逆、躁動、焦慮等心理。(1月4日新華網)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教育健康發展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健全留守兒童人格,培育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在關愛留守兒童上,目前並沒有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制度,缺乏良性互動,導致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尤其是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成為青少年成長的攔路虎。今後,應該調整工作思路,重構關愛留守兒童機制,通過常態化的良性互動,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讓他們能夠與普通學生一樣健康成長。
  最新發佈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留守兒童“初二現象”更為突出。何為“初二現象”?簡而言之,就是初二學生特別叛逆、困惑,躁動、焦慮,屬於青春期的“疊加”,沒有學習興趣,沒有學習激情,厭學逃學嚴重,不願與父母交流。一言以蔽之,留守兒童問題到初二表現得尤為突出。留守兒童進入初二之後為何問題越來越嚴重形成“初二現象”?關鍵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未能在問題萌芽之際消除,導致青春期問題疊加,積水成池。
  目前對留守兒童工作側重的是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而忽視他們的精神需求,導致留守兒童精神空虛思想混亂。現在,學校發放的貧困生補助和社會的助學活動,一般都將留守兒童列入重點。殊不知,不少留守兒童生活並不太困難,有的父母甚至給孩子開辦了銀行賬戶,可以自由支取現金。很多留守兒童面對學校發放的補助和社會愛心人士發放的助學金,並沒有感受到這是一份特殊的心意,是對他們的一種呵護。為何留守兒童感受不到這份特殊的關愛之情?是源於他們最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精神食糧。雖然一直強調要對留守兒童細心呵護,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也有不少聯誼活動來拉近心靈的距離,但這些似乎更流於形式,更是為了儲備資料,包括心理輔導、親情熱線電話、青春期教育、結對子等,說教比談心多,共性話題比個體話題多,重各種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而忽視活動本身的實際效果。結果是留守兒童工作資料一大堆,但留守兒童問題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精神空虛、思想迷茫依然被積累起來。
  目前擔任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主體是學校,社會、家庭僅是配角,導致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被無形架空。學校已經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了日常常規管理工作,不僅有計劃、方案,有很多具體行動,還建立了留守兒童成長檔案。教育部門已經將留守兒童教育作為專項教育進行督查考核,對不重視留守兒童教育的實行否決。但社會的留守兒童工作卻沒有同步發展。社區並沒有為留守兒童創造課外生活一片藍天,很少有社區能夠將關愛留守兒童作為社區的本職工作而盡到社區職責。很少有社會團體能夠持之以恆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盡一己之力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家長更存在認識誤區,片面理解家庭能夠讓孩子吃飽穿暖能夠入學就夠了,教育是學校的責任。由於家長對教育認識不足,有很多父母在外謀生就業身在他鄉之時,很少主動與孩子進行書信、電話談心,很少過問孩子的精神需求,更少關註孩子的青春期成長遇到的困惑,也很少主動聯繫老師,詢問孩子的在校表現與學習。留守兒童問題疊加形成“初二現象”,歸根結底,是在孩子問題暴露之時,沒有得到有效糾正。這些問題,有的是學校很難發現的,有的是學校單方之力難以解決的。顯然,在留守兒童問題上,社會與家庭未能成為關愛教育主角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面對留守兒童問題,我們必須找到我們過去工作的短板所在。一是關愛教育的重點應放在他們的精神需要,幫助他們澄清是非概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而不是過去重在經濟幫助,儘管經濟幫助也是一種關愛。在物質幫助與精神幫助上,對於孩子而言,精神關愛應擺在第一位。二是要善於發現細小的漏洞,針對個體差異即時堵住孩子的品行性格細小問題。開展各類活動要避免同質化,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與青春期教育,都要有針對性,不能泛泛而論,要通過日常堵漏讓小問題不致成為大問題。三是要改變過去學校一家唱主角的局面。要知道立德育人不僅是學校的事,同時也是社會、家庭共同責任。要讓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成為矯正孩子問題的主角,形成良性互動。
  留守兒童“初二現象”,反映當前留守兒童教育還遠遠不夠,要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必須認真梳理過去的教育思路,構建一種新模式,通過多方努力,形成常態良性互動。
  文/劉和平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幫扶留守兒童需要常態化良性互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ytvl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